
東林書院創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當時為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嫡傳高弟、知名學者楊時長期講學的地方。后廢。明朝萬歷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興修復并在此聚眾講學,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一時聲名大著。東林書院成為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之區和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東林書院,位于江蘇省無錫市解放東路867號,亦名龜山書院,是我國古代著名書院之一。1956年10月由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林書院創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當時知名學者楊時長期講學的地方。 [1]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東林書院東林書院無錫官員李夔陪同著名學者楊時到無錫南門保安寺游覽。楊時見這里臨伯瀆港,前臨清流,周圍古木森天與郁郁蔥蔥的廬山東林寺頗為相似,是一個研究和傳授學問的理想場所,便有意長期在此講學。李夔知道楊時的意思后,全力贊同,于是定此學社為“東林”,前后長達18年之久(1111年-1129年)。楊時去世后,楊時的學生在無錫縣城的東林書院所在地為他建了一祠堂——道南祠,取楊時學成南歸時老師程頤對他說過一句贊美的話:“吾道南矣!”。后來書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廢。楊時離開后,東林書院逐漸荒廢。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有僧人秋潭在原址上建東林庵,學舍被辟為東林庵。百年后的明代,無錫人邵寶(1460—1527,號“二泉先生”)因幼年時曾在此讀書,出仕后曾力圖在原址修復東林書院,但種種原因沒有實現,仍為學舍。明朝萬歷三十二年
查看東林書院詳細介紹 》
東林書院基本資料
東林書院創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當時為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嫡傳高弟、知名學者楊時長期講學的地方。后廢。明朝萬歷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興修復并在此聚眾講學,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一時聲名大著。東林書院成為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之區和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東林書院,位于江蘇省無錫市解放東路867號,亦名龜山書院,是我國古代著名書院之一。1956年10月由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林書院創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