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位于成都市浣花溪歷史文化風
景區,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在全國公共博物館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9年,隨著新館落成,由四川博物館改稱現名。四川博物院現有院藏文物26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5萬余件。四川博物院擁有專職、兼職研究員30余人,先后研究出版了《四川博物院藏〈格薩爾〉唐卡研究》《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研究》《館藏書畫精品集》等學術著作。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復能力提升”項目,被國家文物局確立為全國兩個試點項目之一。1940年,四川博物館正式籌建。1941年,四川博物館建成誕生,館址在郫縣東岳廟。1945年遷至皇城明遠樓。1949年改名為“川西人民博物館”,1950年遷至于人民公園內“之佛學堂”和“國書館”。1950年底,更名為川西博物館。1952年,定名為四川省博物館。1965年,遷至成都人民南路四段“蘇聯和平利用原子能展覽館”。1984年5月,鄧小平題寫了館標“四川省博物館”。2001年,四川省博物館被國家計委列入“十五”發展計劃,決定在浣花風景名勝區建新館。2002年7月,四川省博物館老館閉館。2004年12月30日,四川省博物館新館建設破土動工。2007年10月底開始規模龐大的文物搬遷工作。2009年3月,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正式更名為四川博物院。2009年5月上旬,四川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2010年2月,創立全中國首個面向基層的大篷車流動博物館。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復能力提升”項目,被國家文物局確立為全國兩個試點項目之一。2012年10月,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13年3月,“四川博物院修
查看四川省博物館詳細介紹 》
四川省博物館基本資料
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位于成都市浣花溪歷史文化風景區,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在全國公共博物館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9年,隨著新館落成,由四川博物館改稱現名。四川博物院現有院藏文物26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5萬余件。四川博物院擁有專職、兼職研究員30余人,先后研究出版了《四川博物院藏〈格薩爾〉唐卡研究》《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研究》《館藏書畫精品集》等學術著作。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復能力提升”項目,被國家文物局確立為全國兩個試點項目之一。1940年,四川博物館正式籌建。1941年,四川博物館建成誕生...